4月25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率队莅临东莞检查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检查组一行先后前往峡口水闸和东莞大堤细村段等地,实地查看水闸的运行情况,详细了解水闸和大堤的防汛备汛情况,听取东莞防汛备汛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水旱灾害防御、防汛备汛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及成效,对做好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朱程清强调,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各级各部门要从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抓早抓细抓实各项防御措施,筑牢防御水旱灾害防线。要坚决扛牢防汛抗旱职责,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细化到每个岗位。要强化“四预”措施,完善各种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巡查排险等工作,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提早消除隐患。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提升“防抗救”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水旱灾害,尽最大努力,取得最好效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筑牢防御水旱灾害防线
东莞地处东江下游,容易遭受台风、强降雨、风暴潮的侵袭和上游洪水、下游咸潮的影响,历来水旱灾害频发。近年来,东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强化“指挥调度、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抢险保障”四个体系,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指挥调度
市、镇两级成立水旱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专班),进一步优化、完善汛期值班制度、会商预警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防汛抗旱物资管理制度、信息化设备管理等制度,确保运作顺畅。与深圳观澜、惠州潼湖等管理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与城管、交警等部门建立内涝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全市118宗水库、70座大中型水闸、99座中型泵站、18宗山塘全部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118宗水库落实大坝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人”,33个镇街(园区)全部落实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并录入水旱灾害防御协同指挥平台,定期抽查基层责任人履职情况。
开展责任人履职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预报预警
加强水文能力建设,开展全市水文站网规划,完善信息监测体系,与气象、应急、公安等部门建立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市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研发东莞水文APP,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核定全市堤防警戒水位、保证水位,结合降雨、水位、流量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调度流程、职责、注意事项。
确保打通预警信息传达“最后一公里”。全市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人及相关业务骨干均激活“一键通APP”,为做好预报预警筑牢基础。
预演预案
修编完善各类方案预案。编制市内重要河流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落实重要水库、闸站汛期调度运用计划、防洪抢险应急预案,10个严重易涝点“一页纸”抢险预案的编制,编制印发《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行业预案,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强化演练培训。每年汛前制定、下达各镇街(园区)的训练演练任务,对训练演练情况纳入河长制考核。
组织市级水上防洪救援队训练和全市民兵轻舟骨干训练,统筹推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完成防洪应急抢险演练,指导镇街落实游泳、冲锋舟、排涝抢险等防洪应急训练演练任务。
抢险保障
落实防汛物资储备。市级设置东城、塘厦、沙田三个防汛物资仓库;各镇街(园区)、村(社区)分别设置储备充足物资的防汛物资仓库。
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市组建水利工程抢险、城市排水、水上防洪救援、供水共4类抢险队伍,并组建了包括水文、水工、机电、施工等各专业在内共计54人的应急抢险专家库。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完成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全市33个镇街(园区)、9个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配置了水旱灾害防御协同指挥系统,包含事件报送、值班排班、视频点名、核查监督等功能,实现协同指挥多级联动、指令在线下达和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