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上午,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陶谨率队走进东莞广播电视台《阳光热线》直播间,诠释水安全理念,解析水务高质量发展举措,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的供水、防洪、治涝、河湖治理管护等焦点问题。 
陶谨表示,水务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标省“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打造水务四张网,系统提升东莞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河湖生态安全,保障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构筑洪涝协同的防洪减灾网 健全水旱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开展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点推进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和东江三角洲河网区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统一系统规划、统一整治建设、统一管理运营、统一应急调度,以排水分区为单元系统实施内涝治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实现主要堤防全面达标,现存易涝点全部完成整治,基本补齐洪涝灾害防御短板,全市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供水保障网 强化水源安全保障,重点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工程,构建以东江为主、西江补充、水库为辅的多水源保障格局。加强水源保护治理,实施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工程。优化供水布局,深化全市“供水一张网”,推进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和更新改造。到2025年,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达优,主力水厂全部实现双水源,二次供水抄表到户管理基本覆盖,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全面达成,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三、构建生态宜居的幸福河湖网 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持续提升河湖湿地水环境质量,深化石马河、茅洲河等重点流域系统治理和内河涌、小微水体等综合整治。持续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行政许可和监管执法,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和全覆盖。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打造优质滨水空间,弘扬提升水文化,改善滨水人居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到2025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主要江河水质全部达到Ⅴ类水(含)以上,建设碧道总长度不少于600公里,碧道骨干网基本形成,全市重点河库沿岸空间品质和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四、建设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务网 建设智慧高效的水务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全面感知、数字孪生、智慧模拟、精细决策”的智慧水务体系。完善水务信息化建管体制,健全水务信息化管理架构,加强水文机构、监测站点和技术力量建设,强化水量、水质、水生态、水空间等全要素立体监测和信息共享,加强对水库、堤防、泵站等设施安全的实时监控管理,推动水务工程设施一体化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调度的“四预”能力,提高水利工程体系联合调度效能。到2025年,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流域涉水要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全市水治理智慧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