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水务资讯 - 水务新闻
分享到:
  
读懂运河 知爱东莞——东莞运河纪实图书正式发布
2024-12-10 09:15:03 来源:本网


  12月7日,历时近三载,由东莞市水务局组织编纂的东莞运河纪实图书--《东莞运河志》《人民的运河--东莞运河口述历史》正式发布。

  67年前的1957年12月,为根治寒溪洪涝之患,东莞运河正式动工开凿。在67年后的同月,又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运河为媒,书载运河历史人文,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莞水利事业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传承东莞运河文化,弘扬东莞城市精神,汇聚新时代改革创新澎湃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41209084947.jpg


关于东莞运河



  东莞运河,通常也被称为东引运河,始凿于1957年,起初开挖峡口至石鼓段,1958年通水,1966年扩延至沙田,1970年贯通桥头至长安,上通东江,下达狮子洋,环抱半个东莞,全长百余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最早建设的人工运河之一。60多年来,这条东莞水网的大动脉,有效化解寒溪水患,引水量媲美同时代的东深供水工程,在排涝、灌溉、引淡拒咸、生态以及保障城镇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见证了东莞发展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东莞人民的勤劳智慧,寄托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怀,当之无愧为一座护莞利民的水利工程丰碑。其秉承的“因势利导、上蓄下泄、高低分排”等治水理念,在今天及以后仍然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其蕴含的“敢为人先、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等精神价值,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东莞水利人接续奋斗、行稳致远。


新书介绍

《东莞运河志》

2.jpg


目录

第一章 流域概况

第二章 运河形成与功能变迁

第三章 运河工程设施

第四章 运河治理保护

第五章 运河管理

第六章 运河文化

第七章 人物与荣誉


《人民的运河--东莞运河口述历史》

3.jpg

目录

第一章 缘水:跨越千年的夙愿

第二章 开凿:激情燃烧修运河

第三章 建功:大显神通佑东莞

第四章 扩建:一泓碧波绕莞邑

第五章 纳污:舍得清流促发展

第六章 治理:凤凰涅槃获新生

第七章 奋进:擘绘水清岸绿新画卷


推荐阅读

  重磅推介

  图书编委会:编纂东莞运河纪实图书,旨在铭记历史、致敬先辈、传承文化、启迪未来。《东莞运河志》是对东莞运河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志书以丰富的文图、详实的史料,全景记载了东莞运河的形成与变迁历史,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运河的建设发展历程与巨大成就。《人民的运河--东莞运河口述历史》采集整理不同阶段的社会群体对运河建设发展历程的印象记忆,对运河精神文化品质的个人理解,以及对运河乃至东莞治水事业的未来期许与祝福,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东莞运河的工程意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套图书既是一部东莞运河流域的水情书,亦是千年莞邑的地情书,为我们共同开启了一扇了解东莞水文化、聆听东莞故事的窗口。当我们翻开它,看到当年那一张张东莞人披星戴月、众志成城开凿运河的照片,读到当年那一首首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东莞人战天斗地的诗歌,我们似乎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被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无私奉献的东莞运河精神所震撼、所鼓舞,也必将激励后人秉承发扬东莞运河精神,为建设更加美丽、繁荣、富强的东莞而奋力拼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莞市志办:《东莞运河志》出版发行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喜可贺!东莞人民创造伟大的运河史,志书记载历史的辉煌。该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运河志,资料翔实,编纂严谨,全面系统地展示东莞运河治理开发的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是东莞市水利事业的一座丰碑。《东莞运河志》必将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能为读者了解东莞运河的建设与变迁,学习前人治水经验,探讨新的治水理念提供借鉴。


  编纂感悟

  石长青:2022年金秋时节,我在京出差。得友人邀请到家中做客,他的位于什刹海畔的一座古朴四合院。那里,后海、中海、前海波光粼粼,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友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这里,便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巧了,就在此时,潇湘文化的建云兄来电话:“编纂《人民的运河》,用人物的口吻讲述东莞运河的半世纪风云变幻。”他的话简短,却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初闻此事,我心中忐忑——我一个外地人,如何能担此重任?然而,建云兄却说:“你在东莞报业集团的日子,笔下生花,人物故事信手拈来;东莞,亦是你的第二故乡,何不以此为契机,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这番话字字敲在我心坎上:是啊!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运河又是莞人的民心河、幸福河!作为懂点笔墨的新一代东莞人,我没有任何理由再犹豫。

  于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成了我编纂东莞运河的起点。回到东莞后,我就一头扎进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此后的数百个日日夜夜,我穿越了时空,见证了东莞从古至今的水系变迁,从护城河的涓涓细流到运河的壮阔波澜。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情感的交融。那些尘封的记忆,在老一辈水利人的口述中逐渐鲜活起来,他们的话语质朴而深情,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编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资料的搜集、整理,人物的访谈、核实,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我的耐心与毅力。幸运的是,东莞市水务局、运河治理中心的同仁们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成为了我的向导和翻译,让我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东莞,理解这条运河对于东莞人民的非凡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东莞运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它教会了我坚韧不拔,教会了我无私奉献。每一次与老水利人的交谈,都让我深切感受到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运河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莞人的血脉,成为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人民的运河》终于成书。虽然它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与泪水,每一行都记录着真实与感动。此刻,我心中有三份体会尤为深刻:一是作为编纂者的幸福感,能够参与并记录这样一段历史,是我莫大的荣幸;二是运河是东莞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气的见证,她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莞邑文化的载体;三是运河精神,那是一种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力量,它将如同运河之水,永远流淌在莞人的心田,激励着这座城市澎湃向未来。

  正如雨果所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愿《人民的运河》能成为这样一声回响,让后人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前辈的艰辛,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那份属于东莞、属于运河的宝贵精神。

  (石长青,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资深讲师、大象家庭教育工作室主理人)


  出版书评

  罗建云:在我读书时,通过初中《地理》《历史》课本,知道世界上有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我国历史上,有修建于秦代的灵渠和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横贯上千年,依旧为两岸老百姓服务,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当东莞市水务局计划出版《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时,我还疑惑很久,难道东莞有运河吗?东莞的运河可以编成书、写成志吗?后来,多次与东莞市水务局的同志进行沟通,并派专业老师查找资料,走访当年参与开挖东莞运河的老领导、老百姓,未曾想到,洋洋洒洒,两本书的原始资料整理超过200万字。后来,经过多次加工、整理、编纂、修改,再通过我们与羊城晚报出版社编辑、校对、删改、补充,《东莞运河志》成书45万字,《人民的运河》成书26万字。东莞运河与灵渠、京杭运河不可比拟,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无法比拟,但在岭南,在莞邑,它如母亲河一样哺育两岸儿女健康成长,为东莞经济发展默默贡献力量,其作用与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接手这个项目时,可以说只是一个念想,结束这个项目时,是两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心,暖暖的。实话实说,有一点小骄傲和小自豪。明知编纂此类志书不容易,甚至害怕半途而废。但东莞市水务局的领导信心坚定,参与编纂的专家志在必得,我们幕后从事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及出版、印刷的同事也精神抖擞,历时近三载,数易其稿,反复校对,最终成书,这种奋斗与付出,这种煎熬与折磨,感觉值得。《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出版了,就像我们生育的两个小宝宝,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到读者面前,希望大家喜欢它们、爱护它们。它们不会讲话,但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会默默陪伴大家,不管春夏秋冬,不管贫富贵贱,都会给您开心与喜悦。焉知:“书卷有情似故人。”《东莞运河志》和《人民的运河》便是大家的好朋友,诚请爱护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东莞运河的历史和东莞运河的精神。

  (罗建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