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水务专题 - 水务年鉴
分享到:
  
2018年卷
2019-12-04 09:38:01 来源:本网
    【水务工作概况】2018年,东莞市共设置市、镇、村三级河长918名、湖长33名,实现全市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先后抵御3个台风、18场强降雨的侵袭,累计安全转移人员约35万人次,安置群众12.27万人次,特别是启动防风I级响应成功抵御40多年来影响东莞最大的台风“山竹”,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保障了群众安全。2018年全市用水总量19.2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2%,万元GDP用水量23.22立方米,同比下降5.99%。全市有水厂77家,其中市级水厂7家、镇级水厂39家、村级水厂31家,全市日供水能力约730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6亿立方米,实际日供水量438万立方米。市水务局荣获2018年度全市优秀市直单位、2017-2018年度广东省水利建设质量工作评价A级单位和全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先进集体两个“单打冠军”。        
    【河长制湖长制】2018年,东莞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梁维东兼任茅洲河第一河长,市长、市总河长肖亚非兼任石马河第一河长,督导茅洲河、石马河治理,市四套班子共28位市领导挂点督导全市28条重要河涌,副市长、市副总河长喻丽君兼任市河长办主任,持续高位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印发《东莞市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方案》,设立湖长33名,实现全市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印发《东莞市市级河长巡河工作指引》《东莞市河长制5大主要河流(流域)“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举办首次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培训班,提高河湖长履职能力。承办首届东江流域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流域六市(广州、深圳、韶关、惠州、河源、东莞)在会上共同签订《共建美丽东江合作框架协议》。东莞市河长办与惠州市河长办签订东岸涌、谢岗涌水面漂浮物合作治理协议,推动跨界河湖治理。编制《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2018年度考核方案》,完成对全市33个园区、镇(街)的首次考核,麻涌、凤岗、道滘、石龙4镇在全市排名中获得优秀等次。麻涌镇和中堂镇四乡村分别开始创建河长制示范镇、示范村。是年,全市共设置河长公示牌3323个,市级河长巡河69人次,镇级河长巡河10631人次,村级河长巡河32481人次,市、镇两级河长巡河发现解决问题超过5510个。招募“民间河长”444人、护河志愿者1205人,聘用社会监督员20人,开展志愿者服务400余次。
    【河湖保洁日】2018年,东莞市河长办发起设立,每月10日定为东莞全市 “河湖保洁日”,通常开展水面清洁、派发宣传小册子、组织河湖保洁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等活动,让公众加深对河湖保洁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全民自觉维护河湖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是年9月开始实施,已连续举办4期,累计参与人数41211人,出动保洁船1235艘,清理河道垃圾约1400吨,有效改善河湖环境卫生。
    【“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2018年,东莞市河长办发起创立,全市各园区、镇(街)每季度举办一次,通常选取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河湖岸边作为会场地点,广泛邀请各级河长、河长助理、河长办负责人、民间河长、巡河护河志愿者、义务监督员以及河湖周边群众代表参加,由各级河长、专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讲解河湖治理思路,解答周边群众关切的问题,阐述下步治理措施与计划,增强社会大众对治河工作的了解,形成爱河护河的浓厚氛围,更好凝聚全社会治河合力。是年9月开始实施,市河长办牵头在东城街道、长安镇各举办1期,达到预期效果。
    【砂场专项整治行动】2018年,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规划》,市、镇成立砂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砂场清理“一场一策”,分类指导、定向突破。相关园区、镇(街)举行砂场业主座谈会,及时向属地村委会及砂场经营者传达市、镇的整治要求和有关政策规定,协商提前解除合同。各级成立以公安、交通、城管、环保、水政部门执法力量为主体的联合执法队伍,严查深纠清理砂场涉及的环保排污、税务稽查、用水用电、消防安全、船只运输、取水许可、堤防安全等违法事实,出具法律文书200余份,做到现场“一站式”执法。全市21个园区、镇(街)和有关部门如期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内182个砂场的清理整治工作,包括清理砂场142个,整改砂场40个。规划设置29个砂场,其中需要拍卖26个,已完成拍卖13个。
    【“清四乱”专项行动】2018年,水利部要求开展(办建管〔2018〕130号),广东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粤水建管〔2018〕44号),在全省范围内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2018年7月20日开始,到2019年7月19日全面完成。是年,东莞市共排查河湖“四乱”问题1595宗,清理整治1467宗。在整治“乱堆”方面,全市共排查乱堆问题280宗,累计清理整治266宗。在整治“乱采”方面,制定河湖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整治重点区域,加密联合执法频次,组织开展夜间巡查和暗访执法,全市河道偷、运砂等不法行为基本得到控制。在整治“乱占”“乱建”方面,印发《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清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共排查出“乱占”和“乱建”问题1315宗,累计清理1201宗。
    【“五清”专项行动】2018年,广东省统一部署开展(广东省2018年第1号总河长令),在全省江河湖库全面开展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湖违法违建“五清”专项行动,2018年9月17日开始,到2019年6月30日全面完成。是年,东莞市清理水面垃圾、水浮莲等漂浮物约8.45万吨,治理污染河涌102条,整治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182个,清理2008年以来涉水违章建筑909宗17.77万平方米,整治规范排污口4206个。
    【河湖治理“十大专项行动”】2018年,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在12月25日召开的全市河长视频会议上提出。河湖治理“十大专项行动”即:①节能减排控源行动;②截污纳管增效行动;③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④清淤活源修复行动;⑤清违清障畅通行动;⑥河湖卫生保洁行动;⑦采砂洗砂管控行动;⑧河海堤防达标行动;⑨节水护水提质行动;⑩碧水卫士利剑行动。由市河长办统筹拟制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待审定后按计划持续推进落实。
    【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东莞市召开全市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出台《东莞市2018年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完成污染河涌整治102条,顺利完成整治不少于100条河涌的年度目标。其中,松山湖、望牛墩、麻涌、沙田、洪梅、道滘等镇街如期完成年度整治任务。国家生态环境部重点督导的22条黑臭水体中,原有10条有2条完成整治,东城黄沙河同沙段、长安人民涌、万江高基涌和牌楼基涌等4条水质基本消除黑臭。新发现的12条黑臭水体中9条动工整治(南城5条、东城4条)。10条跨镇(街)污染河涌综合整治完成前期工作。
    【重点水务工程建设】2018年,东莞东引运河下游段石鼓水闸至虎门水闸段河道清淤清障应急工程、樟村泵站设备升级改造、市第三水厂生态补水应急项目、潼湖围陈屋边水闸重建工程建设全部完成。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约占总工程量的45%。茅洲河界河段堤防综合整治项目、东江北干流石龙南岸整治工程分别完成6.63亿元、3.76亿元,占工程总量的92%、67%。马滩水闸改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37%。累计完成17个全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区建设,占项目区总数的81%。东引运河寒溪水流域桥头至企石水闸段、虎门城区段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60%、94%。东莞市2017-2018年度水利建设质量评价工作被省水利厅评为A级(优秀),松山湖犀牛陂排渠整治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松山湖犀牛陂排渠整治工程】2018年,荣获2017-201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该工程是2017年至2018年东莞市水务局重点监管及督导的防洪排涝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华为终端总部周边环境的配套项目,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污水截流和景观提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26㎞渠道整治,新建DN2000排水管长4.26㎞,修建控制闸、截污管道,拓宽过路箱涵等,工程总投资19257万元。工程建成后,增强了渠道的泄洪能力,防洪标准由原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消除了河道的黑臭水体,提高了区域截污效果,提升了两岸的景观环境,与华为终端总部“欧洲小镇”交相辉映,和谐一体,打造出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胜地,实现了“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018年,东莞市新发取水许可证7宗,延续取水许可证93宗,注销取水许可证21宗。下达155家市管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6.84亿立方米,同比减少0.17亿立方米。东莞水资源在线监控市级系统完成安装并通过验收。全市万元GDP用水量23.2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8立方米,同比下降5.99%、8.69%。协助广东省完成国家对省2017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现场检查,配合广东省完成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研阶段全部工作。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及重要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东莞市松木山水库水功能区调整论证报告》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东江水务有限公司和有关镇街继续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围网工程建设,《东莞市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东江北干流水源地(东莞段)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开始征求意见,《东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进行修编完成初稿编制。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8年,东莞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动员大会召开,《东莞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印发,莞城、南城、东城、万江4个街道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确定为创建范围并展开试点建设,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大力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筹划开展节水型小区、企业和公共机构等节水型载体建设,《东莞市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实施方案》制订,获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城市供水】2018年,东莞市关停整合塘厦、清溪、樟木头、虎门、大岭山、石碣等镇的19家村级水厂,现有市级水厂7家,镇级水厂39家,村级水厂31家。全市日供水能力约730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6亿立方米,实际日供水约438万立方米。年内,全市投入2.35亿元,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约433公里。完成135个村改居社区供水一体化建设,占总数的71.05%。向出厂水水质不达标水厂发出《供水水质不合格通知书》102份,同比增加66份,发出《供水水质整改通知书》共22份,同比增加11份,对石碣单屋水厂、水南水厂、大朗石厦仙村水厂等9家村级水厂进行罚款处罚。全市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9.68%,高于国标4.68个百分点,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1.6%,符合不超过12%的国标要求。
    【城市排水】2018年,东莞市共完成包括东城下桥河片区、南城金域中央片区和袁屋边片区、寮步红荔市场和石大路、黄江东环路新中学路段在内的15个易涝点整治。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南侧分流工程、鸿福西路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东莞西站站场片区内涝工程形成了排水规划方案,准备启动前期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2018年,《东莞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松山湖(生态园)、滨海湾新区等8个试点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式启动。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工程完成60%的工程量。
    【“三防”建设】2018年,东莞完成全市基层三防体系建设以及市、镇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在全省三防能力建设中走在前列。建成水库三要素监测站和第三个市级防汛物资仓库(沙田仓库)并投入使用。启动全市“一页纸”预案编制,印发《三防信息报送管理规定》《东莞市三防物资仓库管理制度》,完成《东莞市防汛防旱防风应急预案》、三防工作手册的编制。开设三大流域防御洪水方案、党政领导三防专题等培训班,举办4期防台风应急桌面演练授课,组织全市民兵轻舟分队骨干集训、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和应急抢险物资快速调运训练,开展市三防指挥部防台风桌面应急演练和重点水库工程、在建水利工程防汛应急演练。年内,全市先后抵御3个台风、18场强降雨的侵袭,累计安全转移人员约35万人次,安置群众12.27万人次,成功抗击40年来影响东莞最为严重的台风“山竹”,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保障了群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