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水务专题 - 水务年鉴
分享到:
  
2021年卷
2023-01-13 09:55:47 来源:本网

  【河流】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96%属东江流域。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干流、石马河、寒溪水及东引运河等。2021年,东江干流由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流入东莞市桥头镇,再沿北部边境西流至石龙镇石龙头分流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东江干流境内长度35千米,北干流继续西流至麻涌镇大盛口注入狮子洋,境内长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龙头经峡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镇泗盛口注入狮子洋,长39.5千米。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形成以石龙镇为顶点的东江三角洲,面积319.5平方千米。石马河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大脑壳山,北流至塘厦镇沙湖村附近入东莞境内,继续北流汇合雁田水、观澜水、契爷石水、清溪水、官仓水等水系,至桥头镇新开河口注入东江,境内长64千米。寒溪水源于市中南部大屏障山观音髻,北流有仁和水、梅塘水、松木山水、东坑水、寮步水、黄沙河水等水系汇入,至峡口注入东江南支流,主流河道长59千米。东引运河于1970年建成,以原有的东莞运河和沙田引淡渠为基础,上延下伸连接而成,在峡口处连接寒溪水,于仁和水上游横沥、石排镇地段开凿人工河抵企石镇与旧石马河连接,沿河经15个镇(街道),最后在独墩汇入茅洲河,全长102千米。

  【水资源】2021年,东莞市水资源总量1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23.14亿立方米)少35.6%,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为0.39亿立方米。全市8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1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465.8万立方米。111座小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8150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45万立方米。

  【水务建设与管理概况】2021年,东莞市用水总量21.0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9.4立方米,下降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99立方米,下降13.6%。全市水厂年供水总量16.73亿立方米,日供水量458.47万立方米。竣工重点水务工程项目7个。在建重点水务工程项目2个,完成投资23.84亿元。沿海水乡片堤防达标加固57.59千米,石马河干流防洪及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完成42.6千米。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6.8万人次,发现并落实整改问题超2.3万个,建成碧道165千米。治理污染河涌217条,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通过“长制久清”专家评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1平方千米。抵御强降雨等洪涝灾害天气76次,消除城镇易涝点16个,有效应对东江流域6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旱情并咸潮上溯。全年拨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252.7万元,惠及扶持人口2.17万人。依法审批涉水行政许可657宗,投入使用电子证照15个,向镇街下放事权50项。水政监察执法查处、处置水事违法行为81宗。印发实施《东莞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年内,省通报东莞市水务局评为2019-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东莞市2020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为“优秀”等次。

  【河长制湖长制推进】2021年,东莞市修订《基层河长打卡巡河工作指引》,健全河长履职档案。河湖巡查监管纳入“智网工程”网格化管理。选取黄沙河作为河湖健康评价试点,研究建立河湖健康指数测评体系。市级河长挂点督办重点河涌治理22次、包镇现场督导治污工作50余次。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6.8万人次,发现并落实整改问题超2.3万个。全市河湖巡查队累计巡查5418条河湖段,河湖治理曝光台播出34期,曝光问题河涌74条,市河长办发出交办通知书和督办函179份,落实整改督办交办问题超2900个。举办 “河湖保洁日”12期、“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64期,累计参与人数超13.8万人次。举办“跟着河长走碧道”徒步活动1次,20余万人观看直播。开展“最美河涌”“最美河长”“最美巡河志愿者”评选活动1次,公众累计投票530余万票。480名民间河长、8.6万名护河志愿者巡河超5万人次,开展志愿者活动1923场。经市考核评定,道滘、企石、黄江、凤岗、东坑、寮步、麻涌7个镇2021年度河长制工作获得“优秀”等次。东莞市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激励奖励。

  【重点水务工程建设】2021年,东莞市水务工程建设年度计划总投资39.29亿元,完成投资31.91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22.72亿元,完成投资23.84亿元。沿海水乡片堤防达标加固建设完成57.59千米,石马河干流防洪及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完成42.6千米。桥陇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塘厦段完成96%。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东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麻涌-4项目区、麻涌-6项目区,中堂镇蕉利村堤防达标工程,东莞职教城、职业教育及模具产业融合区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东莞大堤局部堤段除险加固工程,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东莞段塘厦高架桥涉及雁田水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获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河涌水环境综合治理】2021年,东莞市完成污染河涌治理217条,河涌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明确的641条污染河涌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通过“长制久清”专家评审。12个镇街(园区)开展48条河涌暗渠(箱涵)清淤,完成清淤29.71千米,清淤总量9.62万立方米。15个镇街(园区)44条河涌按计划实施补水。总结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市135条重点河涌。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2021年,东莞市有中型水库8座、小(1)型水库44座、小(2)型水库67座。成立水库泵站水闸堤防标准化建设工作专班,启动编制全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指南。完成松木山和横岗等2座中型水库、108座水闸安全鉴定。对11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15座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二级建设,所有111座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按计划推进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整改2018年以来广东省水利厅检查发现反馈问题28个、水利部暗访发现反馈问题247个。对城区及直属单位泵站、水闸开展机电设备隐患专项摸排,发现问题155个,年内完成整改19个。

  【河湖水域岸线管护】2021年,东莞市编制印发《石马河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参与《广东省主要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告(东江片)》编制。持续推进全市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确权,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对2020年东莞已完成的规模以上河湖划界成果的审核结果,对划界成果进行整改和衔接。截至年底,全市累计完成644宗水利工程(不含泵站)、59条(790公里)50平方公里以上和664条(1176公里)50平方公里以下河段划界。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整治工作,巡查发现并整改问题46宗。加强水源保护区围网保护及规范管理,完成一级水源保护区围网视频监控安装。建立以“水务+海事”为基础的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东江南支流道滘段非法采砂联合执法百日行动,9月起启动为期一年的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021年,东莞市开展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查出移交超证取水行政案件11宗。新发取水许可证39宗,延续取水许可证61宗,注销取水许可证37宗。推进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完成东江北干流水源地(东莞段)、东江南支流水源地、东深供水东江桥头水源地三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自评并上报省水利厅。下达122家市管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6.4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6亿立方米。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9.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99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4.5%、13.6%。

  【水土保持监管】2021年,东莞市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审批全网办、检查全覆盖、整改全销号、数据全录入”,全年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556宗、验收报备审批307宗,查处销号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36个,复核水土保持扰动图斑生产建设项目623个,录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信息863宗。年内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1平方千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8平方千米治理任务。东莞市被省评为2020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

  【水旱灾害防御】2021年,东莞市水务局成立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专班,编制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完成外业调查复核工作。开展防汛专项检查4次,组织全市民兵轻舟分队骨干集训、水上救援培训和市级防汛物资仓库物资调运训练。全市34支水上防洪救援队完成年度训练任务。市级防汛物资仓库新增防汛抢险物资装备(含3辆大流量排水抢险车)约935万元,紧急调运一批应急物资支援珠海市处置隧道透水事故。全年抵御强降雨等洪涝灾害天气76次,启动内涝应急响应2次(市区内涝Ⅳ级、Ⅲ级各1次),发布各类应急管理信息超15.1万条,编制《水情简报》215期,对市属重点水利工程发出调度批复75次。

  【抗旱防咸保供水】2021年,东莞市东江流域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情并咸潮上溯。东莞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抗旱防咸保供水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和落实《2021-2022年枯水期东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和6个子方案,加密水质监测3000点次,按潮汐规律一天两次调度挡潮闸等水利工程,科学调度保障受影响区域取供水3.53亿立方米(第二、第三、万江、东城、高埗、第四、第六水厂),水库应急蓄水最高达1.11亿立方米,水厂应急复产1家制水602.23万立方米,每日压减用水计划6%约(27万吨),紧急采购30辆应急送水车等应急装备,预购预置东江南支流临时挡潮围堰保底工程建设材料,每日发布咸潮信息,发出全市节水倡议,强化节水抗旱宣传,有效应对56天咸潮上溯侵袭,保障受影响较大的8个镇街约400万人口用水安全,全市供水基本正常,未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大的影响。

  【碧道建设】2021年,东莞市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市碧道建设工作组,与市河长办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全市碧道建设工作。编制印发碧道建设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引,组织4期全市碧道建设工作业务培训。完成33个镇街(园区)碧道建设规划和40个碧道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年内,全市建成碧道165千米,完成不少于150千米年度建设任务。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段)建设】2021年,东莞市完成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段永久建设用地报批,东莞分干线建设用地交付。东莞交水点完成调整。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项目,沙溪分水口至五点梅水库群连通管工程、五点梅水库群物理隔离工程及清淤扩容工程完成初步设计审批;芦花坑水厂一期及配水管线工程、松山湖水厂一期及配水管线工程完成项目立项核准及初步设计审查。

  【城市节水】2021年,东莞市发布造纸产品、啤酒制造、农业灌溉用水定额3项地方团体标准。全市累计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80家(企业15家、单位50家、小区15家),市级节水型载体423家(企业15家、单位271家、小区137家)。推动第三批县域寮步镇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2021年,东莞市调整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并纳入市级议事机构,成立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东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大纲》《东莞市水务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试行)》《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行维护技术指引(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全市34个镇街(园区)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45.63平方千米,比上年增加10.13平方千米。启动申报国家、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城市供水】2021年,东莞市印发《东莞市“供水一张网”整合工作方案》,全面实施全市“供水一张网”整合,市水务集团与26家镇属供水企业签订托管协议,完成207个村(社区)供水资源整合,实现市、镇、村三级供水业务由市水务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截至年底,全市共有水厂41座,日供水能力663.25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量458.4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6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6.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7亿立方米。年内,完成东莞市第二、四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投入4.78亿元新建改造供水管网528.02千米。向出厂水水质不达标的水厂发出“水质不合格通知书”2份,比上年减少21份,发出“东莞市水务局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2份,比上年减少10份。全市水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9.99%,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9.3%,均优于国家指标要求。

  【城市排水】2021年,东莞市印发实施《东莞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各镇街(园区)按照“市区范围不低于2万元/千米,其他范围不低于1万元/千米”的标准落实排水防涝经费。开展排水(雨水)管网清淤疏浚,完成清淤3205千米。定期排查通报全市34.77万个雨水检查井防坠网安装维护情况。在东城街道试点建设应急防涝驿站,在茶山镇试点开展“小海绵微改造”积水点整治。完成包括东城上山门易涝点、寮步刘屋巷易涝点、大岭山连平跨线桥底易涝点等在内的易涝点整治16个。

  附:2021年东莞市水务局主要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局长:倪佳翔(任至7月)

  党组书记、局长:陶谨(7月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