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卷
|
2017-06-09 14:52:07 来源:本网
|
【水资源管理】2016年,东莞市启动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以及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已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批复立项,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已初步明确在我市的线路和交水点,工程完工后,我市将形成“双水源”保障格局。组织完成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对 170家取水户下达2016年度取水计划6.16亿立方米,严格把控工业用水单位耗水。2016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7.91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2%,万元GDP用水量为26.23立方米,同比下降11.96%。
【城市供水】2016年,东莞市第二、第四水厂取水口迁移方案已基本完成编制。关停整合南城蛤地水厂、厚街环岗水厂、桥头邵岗水厂等3家村级水厂,全市现有水厂100家(其中市级水厂7间、镇级水厂43间、村级水厂50间),投资1.15亿元更新改造供水管网412公里。加快推进村改居供水一体化建设,印发实施《东莞市加快推进村改居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东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实施细则》、《东莞市水务局二次供水技术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为供水行业监管提供了行政抓手及技术指引。强化水质监测,在原有1023个监测点的基础上,新增了366个二次供水监测点,加大了对不达标水厂的处罚力度,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目前,全市日供水能力约750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约428万立方米,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2%,优于国标95%的要求。
【城镇排水】2016年,完成了《东莞市市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6-2030)》编制工作,全市有31个镇街(园区)基本完成排水防涝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新开河系统)北侧分流工程,东城下桥河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完成78%的工程量,启动了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南城5个严重易涝点中有3个已经进场施工。启动了全市易涝点排查统计工作,完成了《全市易涝点整治近期(2017-2020)实施计划》编制,初步确定未来4年整治131个易涝积水点,待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修编完成了《东莞市市区排涝应急预案》。组织编制了东莞市新版暴雨强度公式,形成了《东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技术报告(2016年)》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防建设】2016年,大力推进基层三防体系建设,出台《东莞市全面推进基层三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东城、凤岗等12个镇街的基层三防体系建设顺利完成。基本建成市级第3个防汛物资仓库——沙田仓库,与峡口、塘厦仓库形成了“铁三角”的保障格局。举办了全市三防专题培训班、冲锋舟基本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组织军地联合冲锋舟实操集训演练,提升了基层三防的能力水平。我市先后成功抵御了17场强暴雨以及3个强台风的袭击,实现了全年防台风零伤亡的工作目标,其中在应对强台风“妮妲”中,我市第一次启动I级应急响应,全市范围实行“五停”,做足准备,强化保障,最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取得抢险抗灾的全面胜利。
【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完成《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工作并提请市政府审定,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基本完成《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和《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等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完成《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实施方案》初稿并进行专家评审,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
【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2016年,我市按照水利部批复的研究意见,对《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整后的《实施方案》包含项目43项,总投资为148.85亿元,截至2016年底,完成投资113亿元,约占调整后总投资的76%,21项考核指标中有18项已达到目标值。3月22日,市人民政府联合省水利厅在麻涌镇成功举办纪念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暨“生态河湖、绿色共享”主题系列宣传活动,近20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参加活动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报道;市水务局联合东莞时报成功举办 “东莞十佳最美水生态景观”网络评选活动,对推动我市水生态文明创建、提升我市绿色发展的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