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东引运河、寒溪水。境内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博罗县、惠阳区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镇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镇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镇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广州市增城区的支流汇流,经市境的大盛注入狮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流经石碣镇、万江街道,在峡口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3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续流至泗盛注入狮子洋。北干流和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东莞倾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投资148.85亿元,建设76个项目。试点期内,水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共“五大体系”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29.81亿元,占总投资匡算的87%,21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目标值,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0月26日,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顺利通过水利部的行政验收。
【全面推行河长制】2017年,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保护与管理。2017年10月13日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署会议,出台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市、镇两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完善河湖名录修订工作,确定669条河流、122座水库、48个湖泊和17宗山塘的河湖体系,共设置市、镇、村三级河长共918名。出台《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11项配套工作制度,制定《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东江水源保护(2017-2019年)》和《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涌整治(2017-2019年)》两项行动计划,完成五大流域 “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及河长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的编制,我市全面完成河长制的建章立制工作,顺利通过省河长办验收,取得阶段性成效。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017年,编制东莞市“十三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严格取水许可,完善取水户计量档案,全市155家取水户年下达计划取水量7.01亿立方米。2017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8.7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2%,万元GDP用水量为24.7立方米,同比下降9.1%。配合省水利厅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全市水资源战略研究,启动全市水库水功能区定位优化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松木山水库水功能区调整论证工作。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制定《东莞市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完成市委办等第一批公共机构(共35家)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启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全市用水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基本完成《东莞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编制。
【城市供水】2017年,进一步优化东莞市第二、四水厂取水口迁移方案。完成128个社区的村改居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东莞市镇村供水资源整合工作方案》编制,并报市政府审定,计划2020年关停镇村级水厂59间。2017年关停整合常平土塘水厂、石碣唐洪水厂和凤岗官井头水厂等3家水厂。全市有水厂96家,其中市级水厂7间,镇级水厂41间,村级水厂48间,全市日供水能力约750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达16亿立方米,实际日供水约438万立方米。投入1.42亿元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573.23公里,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为11.09%,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提升至99.83%,高于国标4.83个百分点。
【城镇排水】2017年,修订完成《东莞市排水管理办法》专家评审稿。印发《东莞市易涝点整治近期实施计划(2017—2020)》,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将全市131个易涝点分为四批次进行整治。推动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东城和南城共4个严重易涝点整治工程建设,其中东城下桥河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完成97%工程量,南城绿色路原鹿场段内涝整治工程已完工、袁屋边片区内涝整治应急主体箱涵工程完成50%工程量、金域中央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完成80%工程量。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修改完善《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编制完成《东莞市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完成《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初稿,指导东城街道完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工程的前期立项工作,于11月动工建设。
【三防建设】2017年,抵御6个台风和23场强降雨的侵袭,累计安全转移30741人,启动庇护场所809个,妥善安置27946人,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三防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供水、供电,东莞大堤、松木山水库防汛抢险等应急演练和军地冲锋舟实操集训,举办2期全市三防专题培训班。基本完成基层三防体系建设,启动市镇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编制《东莞市沿海水乡片区堤防达标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新增完成10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提升三防指挥信息化水平,加强市三防指挥系统的维护管理,完成全市三防视频会商系统等信息平台的整改升级,启动全市第一批70个水库“三要素”项目建设,推进三防采集系统整改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启动市三防应急预案修编和三防工作手册的编制工作,组织市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编制应对三防灾害子预案和工作指引。强化物资调配保障,市级防汛物资仓库(沙田仓库)一期建设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配套工程(二期)已基本完成。
【重点水务工程建设】2017年,加强河道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陈屋边水闸重建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81.1%的工程量,完成东引运河—寒溪水流域桥头至企石水闸区段、虎门城区段两项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投资的41%和20%,拆除桥陇河综合整治工程(凤岗部分)3座阻水桥梁,加快推进石马河干流段各项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加大水环境修复保护力度,累计完成12个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试点项目区建设,2017年度下达的75条内河涌整治任务全部动工,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东引运河下游石鼓水闸至虎门水闸河道清淤清障应急工程、樟村泵站扩容升级改造、第三水厂生态补水等一批重点项目均按计划进入施工阶段。我市紧抓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在2016-2017年度水利建设质量评价工作中,东莞市水务局被省水利厅评为最高级A级。
【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2017年,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基本完成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启动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确权,依法审批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新扩改建工程建设方案48件。全面铺开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整治工作,完成泗盛断面上游洗砂场整治活动并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完成编制《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规划》《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审定。印发《东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清理专项行动》,明确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和清理专项行动两个阶段,做好启动专项行动有关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