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水务年鉴
分享到:
  
2005年卷
2007-11-15 10:16:00 来源:本站

   [概述]  2005年,东莞水利工作以防灾减灾保安全为中心,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规划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东莞水利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6月份和8月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英勇战胜了“6·23”东江洪水和“8·19”特大暴雨。     
    [三防工作成效显著]  2005年是东莞三防工作不平凡的一年。6月18日以来,由于东江流域连续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东江沿线各站点水位持续上涨,加上西江、北江洪水的顶托,东江下游东莞河段出现18年来最高水位,达到4.17米,超过警戒水位0.17米,沿海潮水位创历史新高,东引运河出现近年来少有的高水位,全市防汛抗洪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准备充足,反应及时,指挥有力,行动迅速,措施到位,确保了东莞重点堤围没有出现溃口、中小型水库没有出现垮坝、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社会秩序稳定,取得了抗洪抢险和救灾复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8月19日,东莞受南海热带辐合带影响,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降雨量普遍超过10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石龙镇达到366毫米。受大面积高强度暴雨的影响,全市各镇区都不同程度出现内涝和水浸的情况。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防御暴雨灾害的紧急通知》,及时有力地指导全市开展防御暴雨灾害的各项工作。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迅速启动《防汛紧急预案》,加强防洪调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东引运河水位,确保内涝迅速排出。各级领导深入到抢险第一线,靠前指挥。有关部门立即动员起来,深入各受灾点,送上粮食、衣被等生活用品,及时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卫生防疫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稳步推进] 一年来,东莞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建设。其中,东莞大堤达标建设作为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市委、市政府决定提高达标建设标准,第四期工程48公里按照沿江大道标准(双向4车道、堤面总宽23米)重新规划,进行堤路结合达标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达7.45亿元。截至2005年底,第四期工程38个标段中有26个标段完成合同投资90%以上。路灯工程已完成52%。沿途景观绿化项目正计划开展招投标工作。石碣桥畅通工程段至企石段除东坑一标与石洲桥交叉处300米外,已全面完成混凝土路面。桥头段除个别标段外基本完成路面工程。常平段基本完成了土方工程。挂影洲围达标建设也是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目前已累计完成达标加固长度28.5公里,其中2005年度已完成达标堤长14.94公里,另有4.75公里已投标堤段正在紧张施工,共完成土方221.71万立方米、石方29.92万立方米、混凝土16.56万立方米,投入建设资金2.03亿元。由于东莞2005年度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成绩突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5年度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一等奖”称号,这已是东莞2004年以来第二次荣获此殊荣。     
    [冬春水利基本建设掀起高潮]  去冬以来,全市各镇区和市属水利工程单位大规模开展了冬修水利建设。据统计,2005年度全市冬修水利共完成面上水利工程123宗,投入资金4.7亿元,全市共完成土方1217.63万立方米、石方63.69万立米、混凝土40.97万立方米,加固维修江堤100.38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3座,疏通河道56.9公里,加固闸窦111座,改善灌溉面积7.6万亩,改善治涝面积36.96万亩。     
 [水利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东莞市以三防指挥系统为核心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防指挥系统已经完成整个系统的初步设计;会商指挥中心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委托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中心负责进行的《东莞市三防指挥系统水利基础信息代码规则及代码编制和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数据库资料收集整编录入建设项目》调研工作基本完成;继全面完成横岗水库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后,茅輋水库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也基本完成,松木山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完成了东引运河水面线研究工作,《东引河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报告》组织了专家评审。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将网上办公系统延伸到水利局各下属单位,并实现了办公网络的保密安全升级,走在全省水利系统的前列。     
    [水政水资源管理继续得到加强]  2006年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机会,全市水利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专题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坚持文明执法,依法办案,加强完善执法巡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努力维护了东莞市正常的水事秩序。全年共查处水事案件62宗,其中现场纠正53宗,立案处理 9宗,其中处理违法采砂船只5艘、处理非法抽取地下水企业4家,共处罚款11万元。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进一步打击违法采砂行为,根据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市水利局于5月8日至6月8日开展了“东莞市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月”活动,重点加强了对东江石排、企石、桥头河段违法采砂行为的巡查监督,对东江桥头至石龙河段、东江北干流、南支流河段的违法采砂行为进行了整治,对两岸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根据形势的发展的需要,结合东莞实际,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形成了新的《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在年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加强水政执法的同时,市水利局还着力推进取水装表计量工作,作为当前东莞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工作重点是全市镇属以上27家自来水公司,建立了取水计量档案,确定了日常抄表联系制度。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取水许可证年审、换证工作,2005年共审验取水许可证441套。     
    [水利规费征收再创新高]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在地税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继续加大了各项水利规费的征收力度。据统计,全市全年各项水利规费收入达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堤围防护费5.39亿元,水资源费0.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16.7%。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为保证东莞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东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粤府办[2005]20号),东莞市于4月份全面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以李小梅副市长为组长的东莞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近一年来,市水利局委托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东莞市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并先后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的各项调查和分类定性工作,各改革对象单位完成本了单位的定岗、定员、养护费用的测算工作,完成了市属各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案的审查工作。12月份,《东莞市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印发到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东江供水水源保证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年来,该项目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外,其它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包括:工程勘察、流量(水质)测验、数11月19日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了项目咨询会议,邀请了来自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水文局的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可研成果及项目立项程序等事宜进行了咨询。专家一致认为,工程建设非常必要和迫切,工程规模基本合适,工程方案布局基本合理,尽快协调各方面关系后,争取早日立项。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一年来,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水资源保护规划》、《节约用水规划》、《供水规划》和《水资源配置》等专题的编制评审,并加紧进行配置阶段的其它工作,根据省水利厅的检查来看,东莞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进度走在全省各地级市前列。另外,为积极做好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市水利局启动了东莞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      
    [东江水库联网供水工程规划方案出台] 为解决东莞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全市供水布局,经市政府同意,市水利局在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对东莞中部及沿海片供水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规划,并委托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完成了《东莞市中部及沿海片原水供水工程初步规划方案》。该方案以实现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供水保证体系,建立“蓄、引、提、供、用”协调统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为目标,以现有各水厂取水工程和现有分区供水水库工程为基础,将松木山、水濂山等10座中小型水库串联起来,以松木山水库为调节枢纽,纳入全市供水系统,并与现有供水系统协调衔接,与现有水厂联合调度,在东江干流黄大仙河段增设集中补水引水口,从引水口提水经新设专用供水管路与松木山水库相联接,从而形成东江与当地水库联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供水方式由原来的东江多口争水向集中补水、多水源供水转变,确保供水安全。在3月7日召开的2005年第6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研究并同意了此规划方案,要求由市水利局牵头市其他部门加紧做好方案细化后尽快付诸实施。     

    附:2005年市水利局领导名录     
    局  长:刘伟全     
    调研员: 卢棣梁     
    副局长:陈汝钦  陶  谨  张国麟  倪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