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组建东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推进水务的集约发展、融资建设、循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增设水土保持科、江库联网工程中心等机构,水务系统职能进一步优化。13个中心镇街成立了农林(市政)水务局和(市政)水务中心。开展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对涉及项目审批、工程竣工验收、水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等26项事权向各中心镇(园区)委托放权。
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历史性地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村级以上千名领导干部参加的全市水务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政策性强的政策措施。举办水务大改革大发展对策研讨学术沙龙,邀请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来莞主讲第37期东莞学习论坛,与东莞日报编委会联合开展了“走进基层水务”活动,开展全市水情、水法、水务大宣传。完成《东莞市水务信息化规划》初稿编制工作。
水资源保障。制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东莞市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水源工程稳步推进,江库联网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70%,基本完成8座联网水库水源保护规划工作;配合省厅开展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协调和跟进惠州观洞水库应急供水扩容工程前期工作、深圳清林径水库扩容工程预留东莞取水口工作。制订出台了《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完成水资源“四报”(水资源简报、年报、公报、水务年报)编发工作,《2010年东莞市水资源公报》正式发布出版。启动27个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开展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启动《东莞市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松木山水库、同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围网隔离工程设计工作。开展水库有害蓝藻监测与防治管理对策研究,启动全市25宗有饮用水功能有害蓝藻监测工作。
节水型社会。成立“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东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办公室。编报东莞市城镇生活节水改造示范2011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水利学会组织举办科普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论坛”和东莞“创新论坛”第23期——“珠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东莞水安全对策”论坛。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顺利通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评估组的中期评估,综合得分95分,位居珠江流域第三批试点地区之首。
城乡供水。制定《东莞市“放心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建设供水安全“百家水厂升级整合”、“千点水质监测网络”、“万里供水管网优化改造”工程,“供水一张网”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南城、东城、万江水司先后并入东江水务,实现了大市区供水一体化管理。市水质监测中心新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制定实施了《东莞市2011年供水行业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东莞市城市供水水质督察管理办法》,对全市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实施水质全面监测。2011年各镇街老化水管网改造继续列为“市政府主要工作任务”,全市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全年改造大小口径的管网711公里,全年完成老化管网改造882公里。全市共有供水企业102家,水厂119座,供水能力超过700万吨/日,其中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所属的5座水厂供水能力达303万吨/日,服务范围包括市区、长安等23个镇街;镇属供水企业31家,水厂44座,供水能力361万吨/日;村级供水企业70家,水厂70座。2011年全市供水总量达17.3亿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约474万立方米。
城市排水。启动编制《东莞市排水工程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东莞市排水工程验收办法》以及《东莞市公共排水管道检测评估技术规程》。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二期工程(鸿福河系统)、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二期(四环路宏远路段)及市区内涝中国乃至应急三期工程(新开河系统)纳入2011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二期工程鸿福河系统和四环路宏远路段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65%和25%,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工程(新开河系统)已完成初设编制及专家评审,北侧分流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也已完成。全面实施“八路一广场”排水设施维修工程,共新建或更换管道约2950米、各类雨水口362个及雨水盖板约1748米。同时,积极争取设立渠务建设运营中心。
水环境治理。制定《东莞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全市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中有24项已全部完工,共建成823.31公里,约占全长860公里的95.73%,整体工程进入扫尾和验收阶段。34座污水提升泵站已完成29座泵站主体工程。逐步铺开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有22个镇街已开展截污次支管网专项规划工作,其中9个镇街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全市新规划建设的37项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营,总处理能力为233.5万吨/日。开展同沙水库综合整治尾水排放工程、环水库截污管网工程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2011年全市处理污水量共约8.02亿吨,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4.2%,COD削减量约10万吨。加大了对河涌水系的堤防整治、清淤疏浚、生态治理和水体修复等工作力度,东莞运河“截污、清淤、活源、治堤”工作加快推进,其中A段(峡口至大龙路)路堤达标工程已完工并通车,B段路堤达标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6.5%,石马河流域主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马滩水闸扩建、凤岗段河道整治两工程均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挂影洲中心涌流域综合整治工作也顺利推进,东莞运河城区段基本实现不黑不臭。中堂北海仔河和桥头小海河综合整治稳步展开。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申报审批工作的意见》,严格把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加大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沿线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强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宣传。
防灾减灾。制定《东莞市治洪治涝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东莞市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印发《东莞市中小型水务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及主要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完善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在委托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增城举办一期水利工程管理技术培训班,对我市各镇街农林水务局、水利管理所、局直属有关单位以及在我市登记备案的水土保持设计、监理、监测、技术评估等单位领导和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3批次395宗(2006—2010)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并逐步发挥效益,127宗(2011—2013)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建设。加强了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统筹调度研究,31个欠发达镇机电排灌工程项目中,已有17个完成验收,14个正在施工。石马河马滩水闸扩建工程及石马河凤岗段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茅洲河整治工程已完成可研。全市登记在册的水库工程117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44座,小(二)型水库66座,全市水库兴利库容2.48亿立方米;现有山塘27座,总库容126万立方米;堤围285条,其中江堤123条,海堤162条, 堤围总长度达1323.2公里;水闸412座,泵站219座。
三防建设。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市、镇两级以及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部组建了三防指挥机构,全市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由24个增加到29个,防汛防洪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全市三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抓好村(社区)一级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细化当地主要洪涝地质灾害点、安全转移路线和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等重要信息。市级防汛仓库新增了“防汛抢险应急包”和“应急抽水泵”,防汛物资储备增加。与东莞军分区联合举办民兵轻舟集训班,对全市28名民兵骨干进行轻舟操作和抢险救灾训练。做好深圳大运会防洪安全工作。开展全市“三防能力建设年”活动。
水利普查。挂牌成立东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除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外,还增加部分自选的普查内容,增加了100-2000亩灌区普查、10-100km2治理保护河段普查及经济用水调查对象。圆满完成了清查登记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建立清查对象名录底册数17627个,明确了14124个普查对象。完成了全部普查对象的数据获取、录入、基础审核工作,完成3666个对象空间标绘,完成率100%;完成台账建设6630个,水土保持野外调查22个。
水库移民。成立水库移民“十二五”规划工作小组,认真开展全市水库移民“十二五”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水库移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安排2008和2009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到大岭山镇和黄江镇举办水库移民技能培训班。正式启动东莞市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附:2011年东莞市水务局领导名录
局 长:张国平(2011年4月到任)
副局长:陶 谨、张国麟、倪佳翔、凌荣长、邓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