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12年,东莞市按照“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治水兴水新理念,以一体化、现代化为指向,全面推进水管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各项工作,为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务支撑。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为20.44亿立方米(含微咸水),万元GDP用水量为40.8立方米;全市37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258.5万吨,年削减COD超过10.16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5.2%。 水务体制改革: 2012年,深化水务改革创新力度,组建东莞市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市运河治理中心、江库联网中心,重组市水务监测中心,正式挂牌东莞市水投集团,优化水务体制机制,强化水务统筹管理职能。 水资源保障:2012年,东莞市制定《东莞市应急备用水源保障规划》,完成《东莞市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成江库联网工程输水管线敷设25公里,累计完成工程量约84%,配套的取水泵站、加压泵站、管理楼已经建成;配合省“西水东调”工程开展一系列配套研究工作;协调跟进惠州观洞水库应急供水扩容工程、深圳清林径水库扩容工程预留东莞取水口项目相关设计工作。加强对江河、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对江河、水库水质的定期监督以及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推进27个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以及联网水库(松木山、同沙、横岗、水濂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围网隔离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江库联网工程9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并通过市政府审核。 城市供水:2012年,作出构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决策,明确要加快建设以石马河河口水源保护工程为主抓的水源保护工程、以江库联网工程为主抓的应急储备工程、以“西水东调”工程为主抓的境外拓源工程,以实施“放心水”工程为主抓的水质提升工程,以创新融资模式为主抓的多元融资工程。修订和制订《东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东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东莞市供水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完成《市区供水规划及管网改造规划》和《各镇街供水管网联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供水管理。实施城市供水水质公报制度,制定《东莞市2012年供水行业水质监测方案》,规范不达标水厂处置程序,成功整合关停7家不合格村级水厂。大力推进供水“百千万”工程,其中通过构建大市区供水一张网整合东城和万江村级水厂19家,新增改造城乡老化管网650公里,累计完成水库移民安置区管网改造42.2公里,建成在线水质监测点41个(其中包括出厂水31个、水源水6个、管网水4个)。全市有供水企业95家,水厂113间。其中市级供水企业1家,水厂5间;镇级供水企业31家,水厂45家;村级水厂63间。全年供水总量达16.4亿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约449万立方米。 城市排水:2012年,东莞市出台《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排水设施维护管理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城市排水管道检测管理规定》,编制《东莞市水务局市区排涝应急预案》,启动《市区排水专项规划》及各镇街(园区)的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市区内涝整治二期工程,完成鸿福河清淤及市桥河工程的竣工验收以及鸿福河系统、四环路宏远路段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市区内涝整治三期(新开河系统)北侧分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加快推进市区“八路一广场”排水设施维修工程建设,2012年共新建、更换各类排水管道约3000米,新建、更换道路各类雨水口400个,更换雨水盖板约1500米。 水环境治理:2012年,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十二五”规划》,启动《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全市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已累计完成841.91公里,约占总工程量的98%,其中确定需要清淤的19个项目已经完成14个。石马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扩建或提标工作如期推进,长安三洲污水厂二期通过环保验收,市区污水厂三期工程基本完成。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路堤结合达标工程A段已完工通车,B段中路堤及景观工程已完成总工程的89.9%,B段西溪河口水下10000立方米的清淤实验项目已全面完成。同沙水库截污管网工程和尾水排放工程已按年度目标基本完成工程建设。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管理得到加强,一年来依法审批水保方案195宗,强化了水土保持。 水利防灾减灾:2012年,完成《东莞市水利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制订《东莞市水利工程管理年度考核方案》、《东莞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评标准》和《东莞市水务工程优质奖评审管理办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前三批次397宗(2006-2010)中基本完成373宗,未完工24宗;新一批127宗(2011-2013)工程中,已开工34宗,竣工验收10宗。29宗欠发达镇机电排灌工程中除洪梅镇有3个项目正在施工外,其余26宗已完工。11宗省重点海堤加固达标工程进展正常,其中望牛墩镇的新联联围堤防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虎门围、威远围、梅沙联围已按建设程序完成前期工作,并进入了施工阶段,其它7宗海堤加固工程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 三防建设:2012年,东莞市进一步完善三防指挥体系建设,市、镇两级以及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部组建三防指挥机构,全市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29个,防汛防洪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全面完成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市塘厦防汛仓库改建工程,市防汛仓库新增编织袋70500个、橡皮艇4条,全市抗御风雨旱灾能力明显提升。加快三防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东莞市城市内涝自动监测系统、东莞市三防指挥系统后评估、洪涝灾害报表系统等3个新增子项目建设,完成应急通讯建设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和洪涝灾害报表系统等项目最终验收和结算工作,全面整理已验收项目的文档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编号,建立了归档目录。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市政府印发《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案》、《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和《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全面完成对镇街“三条红线” 控制指标分解,并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内容。东莞市出台《东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了用水定额修编,发布东莞啤酒、造纸两个行业取用水定额地方联盟标准。进一步深化全市水价改革,对大市区、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各镇及松山湖高新区进行水价改革,建立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供水价格与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联动机制;开展研究制定非居民阶梯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方案工作。2012年全市新建成现代化农田2.77万亩,累计修硬底化灌溉渠道40.2千米,建成节水喷灌设施农业面积1.45万亩。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设备、器具和技术应用,2012年全市共有6户企业享受符合购置用于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抵免企业所得税税款共204.93万元。 水利普查:2012年,东莞市出台《东莞市镇街(园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进度及评分表》,将水利普查工作直接纳入年度水务工作考核。举行数据汇总平衡分析培训活动,及时总结预普查填报中存在问题。召开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审定通过水利普查数据成果。开展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归档工作,共建立管理档案148卷,文件汇编12件,照片档案15件;科技档案178卷,已归档档案合共326卷。东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截止2012年,共建立清查对象名录底册数17048个,完成了6124个对象普查,完成对象空间标绘3663个;全市共建台帐7008个,其中报省台账1775个,含经济社会用水对象6786个(报省1553个),规模以上取水口对象217个,灌区用水对象5个;完成水土保持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22个。 水务宣教。推进水务政策宣传,在全市主要街道路口、主要河道沿岸(桥梁)、重点水务工程等地段(点)位置,设置精美户外公益广告,利用电视台、LED屏制作水务公益广告,宣传水务政策法规,树立水务新形象。开展水务工程巡礼宣传活动,对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内涝整合工程等重点水务工程进行实地采访,使市民更加了解支持水务工程建设。在东莞日报开辟“水博士”知识宣传专栏,编发1套6本的《水博士知识百科普及系列读本》,主要内容包括供水、节水、排水、水污染治理、三防和水土保持等,向广大市民普及水情、水法和水务基本知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举办“节水护水志愿行动”启动仪式暨“水安全与高水平崛起”主题系列活动、开展水务开放日以及举办水务图片展览活动,增进水务与市民的互动。 创建省级东莞水乡水生态文明示范区:2012年,完成《东莞市水乡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东莞市水乡地区水系综合规划》编制。举办东莞市水乡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研讨会,水利部、中国工商银行、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中水珠江有限公司、济邦投资咨询公司等9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并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向省水利厅提出在东莞水乡地区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设想,确立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的 “六水”(即水通、水动、水清、水美、水兴、水合)目标和三大步骤(即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基本建成),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市镇联动、分级负责、统一标准,推进水乡地区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初期启动项目有13项,即洪梅镇望洪湖、梅沙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望牛墩镇望溪河清淤工程、芙蓉故里湿地、聚龙江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堂镇北海仔清淤工程和下芦村、马沥村、四乡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万江区牌楼基河清淤工程、官桥滘河清淤工程、龙湾湿地;道滘镇大罗沙村水环境综合整治;麻涌镇新基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挂影洲围中心涌清淤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