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水资源公报
|
2007-11-15 11:08:01 来源:本站
|
一、概述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水资源短缺、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污染矛盾也日益突出,东莞市水资源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水资源公报》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各部门发布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情况的年报。通过发布公报,向全社会通报来水、用水的动态,反映重要水事活动及供需水矛盾的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
2003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明显提速的一年,以“建城、修路、整山、治水”为重点,掀起了“一年见成效,五年见新城”的建设高潮。 2003年度水利工程加大投入,完成水利工程241宗,水利建设投入5.17亿。同时,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建污水处理工程九项,其中樟村水质净化厂基本建成, 首期工程处理污水规模达到260万立方米/日,二期工程处理污水规模达到360万立方米/日,成为亚洲最大水质净化厂。
2003年我市降雨1382.7mm,全年降水总量34.08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总量16.44亿立方米。东江过境水资源量188.8亿立方米。我市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0.60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0.04亿立方米。全市全年供用水17.31亿立方米(包括农业用水),供用水基本平衡。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25万立方米。
2003年我市年末户籍人口158.96万人,比上年增加2.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40.45万人。
2003年我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为2411.1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5%。2003年我市GDP达到94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
二、水资源量
2003年我市降雨属偏枯年份,全市平均降雨量1382.7mm,比去年平均值(1693.2mm)少310.5mm,降幅为18.3%。其中东江区降雨量1370.7mm,比多年平均值(1727.6mm)少356.9mm,降幅为20.7%;珠江三角洲区降雨量1387.7mm,比多年平均值(1678.8mm)少291.1mm,降幅为17.3%。全年珠江三角洲区的降雨量大于东江区。2003年降雨总量34.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6.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1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1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3.81亿立方米)。
三、水库蓄水动态
东莞市中小水库共119宗,其中中型水库7宗;小<一>型水库45宗,小<二>型水库67宗。全市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034万立方米,较上年末(6470万立方米)减少436万立方米。全市水库总库容38488.5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455.37万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569.5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
四、供水动态
供水量
2003年全市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17.31亿立方米,其中水库供水2.01亿立方米,占11.6%;引水工程供水2.90 亿立方米,占16.8%;提水工程供水12.40亿立方米,占71.6%。供水量组成为地表水源供水17.25亿立方米,占99.6%,地下水源供水0.06亿立方米,占0.4%。
用水量
2003年全市总用水量17.3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49亿立方米,占8.6%;林牧渔畜用水0.73亿立方米,占4.2%;工业用水7.95亿立方米,占45.9%;城镇公共用水1.20亿立方米,占7.0%;居民生活用水5.58亿立方米,占32.2%;生态环境用水0.36亿立方米,占2.1%。
耗水量
2003年全市总耗水量4.6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26.6%,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0.86亿立方米,耗水率57.7%;林牧渔畜耗水量0.50亿立方米,耗水率68.5%;工业耗水量1.75亿立方米,耗水率22.0%;城镇公共耗水量0.24亿立方米,耗水率20.0%;居民生活耗水量1.12亿立方米,耗水率20.0%;生态环境耗水量0.14亿立方米,耗水率40.0%。
废污水排放量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1.06亿立方米,其中用户废污水排放量为10.82亿立方米,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0.24亿立方米。
供水工程
2003年我市年终持有实施监督的取水许可证数量464套。其中工业取水176套,生活用水224套,混合用水64套。2003年度新批取水户12套,因管网覆盖取消取水户14套。
五、水环境概况
根据2003年水质监测资料,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市主要江河、供水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全市主要江河、供水水库水质状况如下:
1、桥头(东深供水水源)至石龙河段:水质总体良好,水质达Ⅲ类标准以上。
2、樟村大王洲河段:水质较好,保持Ⅲ类标准。
3、麻涌大步河段:水质已受到污染,水质为Ⅳ类。
4、沙田泗盛河段:水质受到污染,水质为Ⅴ类。
5、东莞运河博厦段: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各项指标严重超标,水质超Ⅴ类。
6、石马河、寒溪水段:水质污染严重,水质为劣Ⅴ类标准。
7、水库:虾公岩、茅輋、契爷石水质较好,属Ⅲ类标准;其余水库全年水质保持Ⅲ-Ⅴ类标准。
六、重要水事
灾情
●2003年9月2日晚上,台风“杜鹃”正面吹袭我市,这是近20多年来我市遇到的强度最大的台风。台风“杜鹃”造成3人死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4.88亿元。幸而全市水利设施运行正常,特别是海堤经受住了这次台风的袭击,没有出现垮堤现象,各水库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
捷讯
●2003年2月28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开展。至2003年12月底,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两个专题基本完成。
●2003年2月,《东莞市堤围防护费征收和管理实施办法》(东府〔2003〕15号)出台,堤围防护费征收工作进一步规范。
●2003年6月28日东深供水第四期改造工程全线建成通水,石马河恢复天然流向。
●根据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精神,为保障供水安全,提出了东江东莞梯级开发初步规划设想,并筹划正式启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