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倚水而居,倚水而兴,倚水而忧,倚水而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莞各项事业经历探索、崛起、发展、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创造经济社会快速腾飞的奇迹。在这波澜壮阔的盛世鸿篇中,治水兴水,当属浓墨重彩的一笔。 利民兴业,健康富足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水之利,利在人民。供水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从因地制宜就近取水,到兴建水厂遍地开花,再到集中取水,局部联网,最后到全市供水一张网、东西江双源保障,供水的持续改善,润泽着东莞蓬勃经济和百姓日常生活,印证着东莞阔步前进的发展步伐。 散点自发建设 上世纪50、60年代,东莞居民多数饮用江河水、山坑水、井水等,部分沿海居民饮用苦咸水,易患肾结石、肠胃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1965年,莞城开始筹建自来水厂,称第一水厂,到1969年建成供水时,仅在街道设公用水龙头供应居民饮用水,供水范围仅莞城4.5平方千米,实际日供水量3000立方米。 改革开放后,用水需求急剧上升,东莞各地纷纷自建水厂,兴起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热潮。1984年1月,高埗水厂投产,是全国第一座农村统一供水的水厂,东莞也在1992年被授予“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称号。到1995年,全市年供(用)水量达到10.19亿立方米,1996年统计全市共建有镇级水厂32个,村级水厂160多个。

高埗镇自来水公司(原高埗水厂)
区域集中建设 90年代后期,镇村独立的供水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体量和急剧膨胀的人口规模。1996年6月,中西部供水工程启动实施,第三、第四、第五水厂及相关供水管道相继动工,到2001年陆续竣工投产跨镇区供水,开始打破条块分割、分散供水的模式,开启局域供水新模式。2005年,全市年供水量突破15亿立方米,供水量超过广州、深圳,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供水大户,用水紧张的局面基本缓解。新世纪初成立的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现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前身),也一跃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供水企业。 全域统筹建设 伴随用水短缺窘况的解决,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镇村级水厂规模小,部分净水工艺、管理、服务都处于行业较低层次,少数出厂水质不稳定有时达不到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200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市重点推进水源空间配置优化和多源布局,水厂布局调整和规模优化,管网互联互通和改造升级,大力实施“放心水”工程,加快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以及松木山水厂、芦花坑水厂等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项目,整合镇村供水资源淘汰老旧水厂,升级水厂处理工艺,便利用水报装服务,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加强二次供水管理。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彻底破除以往供水分散割裂不稳定状况,全面提升全市供水水质,开启“双源多点、联通互济、集约高效”的崭新局面,朝着实现“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终极目标迈进,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

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

松山湖水厂
2023年底,东莞全市共有水厂37座,实际供水量430万立方米/天,年供水总量15.7亿立方米。年均改造老旧市政管网超500公里,供水管网总长超过2.4万公里。水厂出厂水水质、管网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多年优于95%的国家标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