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水务年鉴
分享到:
  
2002年卷
2007-11-15 10:14:00 来源:本站

[概况]   东莞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境内96% 的面积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在市境北边自东向西横贯而过,经企石至石龙,过境河长32公里,在石龙头分北干流与南支流。北干流由石龙经石碣、高步、中堂,在麻涌镇大盛流入狮子洋,河长41公里;南支流经峡口、樟村、莞城、道窖、沙田,在泗盛流入狮子洋,河长42.7公里。在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形成以石龙镇为顶点的三角洲,面积为319.5平方公里。在境内的东江支流较大的有石马河和寒溪水。石马河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大脑壳山,流经本市塘厦、樟木头、常平旗岭,从桥头新开河流入东江,河长88公里,其中在本市境内有76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其中在本市境内673平方公里,是全市雨量最多、径流最大的地区。石马河流域因地势高亢,无雨则受旱较多,多雨又有山洪为患。寒溪水发源于大屏嶂之观音山,流经黄江、常平、茶山,在峡口流入东江南支流,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当东江洪水顶托时有170平方公里的积水区和洪泛区。  
    东莞水资源丰富,除境内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8.11亿立方米外,还有东江年径流量平均为237.5亿立方米,为全市工、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丰富水源。  
    本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雨量1771毫米,最大年雨量2394.9毫米,最小年雨量972.2毫米。在汛期雨量特别集中,占全年总雨量80%以上。雨量分布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5-6月,称“龙舟水”;次峰出现在8-9月,称“白露水”。夏秋两季常受台风侵袭并出现暴雨暴潮。  
本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20宗,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37座,小(二)型水库76座,总库容36209万立方米(灌溉库容22931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千亩以上)4宗,设计引水流量63.0立方米/秒。建成电力排灌装机4864台,容量78255千瓦,其中排涝装机322台,容量27256千瓦。建成江堤(千亩以上)38条,堤长426.8公里,捍卫面积500712亩。其中万亩以上堤围8条,堤长136公里。有7条共捍卫27.35万亩,达到能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另1条(潢新围)捍卫2.4万亩,达到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海堤(千亩以上)16条,堤长272.3公里,捍卫面积20.92万亩。  
    [水利建设]   2002年,市水利局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小型水库达标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和维修配套,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小型水库达标建设全面展开。经市政府批准,水利局按先急后缓的原则,把全市需加固达标的75宗小型水库分三年(2002-2004年)实施达标建设,计划总投资6606万元,市、镇、村分担比例为40%、30%、30%。2002年是实施小型水库达标建设3年计划的第一年。有小型水库达标建设任务的15个镇区认真贯彻市政府文件精神,落实配套资金、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开展达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镇区在抓好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注重水库的高标准建设,水库迎水坡、坝面浇筑水泥,坝坡种植优质草皮,防浪墙架设了美观的灯柱,新建了高标准的管养室。水库通过结合达标建设进行美化、绿化,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截止2002年底,列入计划的37宗工程已基本完成,共投入资金3938万元,其中市财政1574万元,镇、村各为1182万元,完成土方84.11万立方米、石方3.73万立方米、混凝土2.01万立方米。  
    (二)“三个一百”工程稳步推进。“三个一百”工程于2000年全面动工,是本市构建水利现代化体系的重点骨干工程。“三个一百”工程实施两年来,在东莞大堤达标建设、海堤达标建设、东引河整治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先后完成了虎门水闸、镇口浮闸、樟村泵站、寒溪河整治等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三个一百”工程的品位,不但确保了防洪安全,而且成为当地的一个亮丽景观。如东莞大堤三期工程从峡口水闸至企石水闸全长22公里达标建设,采用“市财政补贴,镇自筹”的方式,严格按照省定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其中石龙段和茶山段经过水利和公园观光的综合设计,成为当地居民消闲的滨江公园。东引运河虎门水闸建成后,也成为一座闸桥结合的标志性建筑。  
    (三)省人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圆满完成。根据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的议案》的要求和省水利厅下达的五年计划任务,水利局将大岭山镇枫树坑等9宗水库列入省人大需要解决安全隐患问题的议案,共投入整治资金达633万元,完成土方14.42万立方米、石方0.9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57万立方米;共加固主坝8座、涵管5座、溢洪道4座,新增库容近2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300公顷,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益。2002年7月,由省人大、省政府组织的省人大议案检查组到本市检查工作时,对本市近年来在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开展小型水库达标建设的做法表示赞赏。  
    (四)冬修水利建设再创佳绩。2002年度,本市的冬修水利工作规划早、措施实、效果好,全年共完成冬修水利工程406宗,其中百万元以上的55宗;资金总投入4.33亿元,共完成土方1062万立方米、石方63.7万立米、混凝土方20万立方米,加固江堤56.24公里,加固海堤39.6公里,加固水库19座,疏通河道156.4公里,新建、加固闸窦164座,增加治涝装机27台共5210千瓦,改善灌溉面积3.25万亩。  
     [水利管理]   2002年,本市水利管理改革继续深化,按照新颁布的《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及其《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实行依法治水、管水,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局组织了对东莞运河进行50年、20年、10年、5年四种频率的洪潮水面线计算,为更好地搞好东莞运河规划、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完成了东莞大堤峡口水闸自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小型水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小型水库信息管理联网;完成了横岗水库自动化安全监测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积极开展白蚁防治岗位培训,推进水利白蚁防治工作;依法办事,严格把关,加强水利管理范围建设工程审批;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三防工作]   2002年,本市防汛防旱防风(简称三防)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紧密配合下,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立足于防大灾、抗大洪、抢大险,以现代化为目标,以确保水利安全为前提,把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雨情方面:2002年降雨量偏少,莞城地区全年降雨量1608.8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少164.9毫米。1-4月累计降雨量215.8毫米,比2001年同期减少50.3%,比多年同期平均减少43.8%。5月10日以后降雨量逐渐增多,但仍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8月,受热带风暴“北冕”和“黄蜂”影响,全市普降大雨至暴雨,个别地区有大暴雨,一周内降雨达300毫米。9月中旬,受热带风暴“黑格比”影响,全市普降大雨,个别地区暴雨,七天降雨量约200毫米。2002年最大日降雨量为123.1毫米(9月14日在清溪茅輋水库)。10月以后降雨减少,全年降雨集中在6-9月。据统计,全市最大年降雨量2116.6毫米,最小降雨量1102.7毫米。  
    水情方面:2002年东江水位比2001年低,企石水闸最高水位3.13米,樊屋站最高水位2.14米。寒溪河和石马河没有出现洪水现象,沿海潮水位比2001年稍低。水库蓄水不足,截止9月28日,全市水库蓄水总量为13894万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减少23.7%。其中,中型水库蓄水总量7998万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减少14.7%,全市只有少数水库蓄水达到防限水位。  
    风情方面:2002年有三次龙卷风袭击厚街、沙田两镇,风力强劲,尤以4月6日上午龙卷风最强。8月和9月各有一次热带风暴外围影响本市,普遍有5级劲风,沿海地区有6-7级疾风,阵风9级。  
    抗旱工作:2001年11月,市三防办发出通知,要求各镇区做好冬季蓄水防春旱,合理安排用水,保证在2002年5月底之前满足最低用水量。2002年3月下旬,谢岗、樟木头等镇已初显旱情,旱情持续约45天。全市有14个镇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旱农作物面积12.2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0.95万亩,蔬菜3.6万亩,荔枝5.74万亩,其它(含鱼塘)2万亩,15万人饮水有困难。面对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早部署抗旱工作,狠抓抗旱措施落实。市委副书记、市长黎桂康和副市长周致纳带领水利、农业、电力、气象和市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镇区了解旱情,检查、部署、指导抗旱工作。共投入抗旱资金544.6万元,投入抗旱人数2万人次,投入机动抗旱设备710台(套)和机动运水车辆210辆,抗旱浇灌面积3.35万亩,解决了15万人饮水困难,大旱之年荔枝获得历史性大丰收,保障了工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安定。  
防汛工作:2002年,市水利局、市三防办以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为核心,以抓好防洪工程除险加固、提高我市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为重点,有计划地做好防汛各项工作,实现全市水利工程安全度汛。3月4日至8日,联合组成5个检查组,分片对全市江海堤围、水闸(涵窦)、山塘水库、排站设备和有度汛任务的在建工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月11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的防汛工作。会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做好思想、机构、队伍、物资、措施“五落实”工作。水利局以市水电建安公司和市水利水电建筑公司为主体组建了两支防汛抢险突击队。各镇区、各工程单位还不断完善防汛抢险预案,使防汛抢险工作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据统计,2002年全市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人员有259人,各类防汛专业队伍有5795队,人数达15万人。储备防汛物资有:杉桩3.2万根,编织袋48万个,各类石料7.35万立方米,沙5.77万立方米,救生衣686件,救生艇1艘,橡皮艇2艘,土工布1125平方米,土工膜1230平方米,钢筋笼570个,编织袋27万个,彩条布6000米,照明电线15公里等以及其它防汛物资一大批。完善防汛物资供应的保障体系,为全市做好2002年防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现状]   本市水资源现状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本地水资源缺乏,主要依靠过境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24.58亿立方米,过境东江水资源量237.9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量只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10.3%,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504立方米。二是降雨径流分布不均,年际间相差较大,年内相对集中。据统计,本市1957-2002年,多年平均降雨1771毫米,最大年降雨量是2394.7毫米,最小年降雨量972.2毫米,年际间相差较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的80%以上。雨量分布呈“双峰型”。东江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据统计,博罗站1983年特丰水年,年平均流量是1310立方米/秒;1963年特枯水年,年平均径流量是283立方米/秒。汛期径流量占76%,枯水期10-3月只占24%。三是全市范围内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各镇区供需状况不同,水质性缺水问题较普遍。近年来,受水环境恶化及咸水线上溯影响,沿海片、水乡片水质性缺水更为严重。目前,全市供水量中90%是东江水,清溪、谢岗、樟木头、大朗、黄江等镇以水库供水为主,东深抽水为辅,其余各镇都以抽或调东江水为主。总的来说,全市供需基本平衡,但本地水资源污染严重,过分地依赖东江客水。  
    [水资源管理]   本市自1997年起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并按规定进行取水许可证年审,全面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002年,全市共完成审验、登记取水许可证459套,其中自来水厂272间,工业自备水厂187间,地下水井76口,新增取水户20户,批准全年工业、生活混合取水总量7.84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取水2.66亿立方米,生活取水5.18亿立方米。  
    [水政执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本市从9月份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新《水法》的活动。本市于1997年成立了水政监察支队作为水行政执法机构,现有编制9人。水利局下属各水利工程单位和各镇(区)水利所相应配备了水政监察员,组建了一支共122人的水政执法队伍。市水政支队严格按照新《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继续加强执法巡查制度建设,及时了解、掌握水事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处理案件的主动权。2002年着重加强了堤围、河道采(喂)沙管理,查处了一批水事违法案件,纠正了水事违法行为,维护了本市良好的水事秩序。据统计,全年共处理水事违法案件85宗,其中立案5宗,现场纠正59宗,清除违章建筑800平方米。 
    [水利规费征收管理] 本市从1993年开始征收水利规费,包括堤围防护费、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河道占用费、采沙管理费和过闸费。1995年起,堤围防护费和水资源费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采取地税部门代收的办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利规费的征收率。市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从2002年起取消征收农田水费。2002年全市水利规费总收9461万元,比2001年增长54.74%,其中堤围防护费7443万元, 水资源费1119万元,水利工程费837万元,河道占用费12万元,采沙管理费7万元,过闸费43万元。  
                                           
    附:2002年主要领导名录  
    局长:刘伟全(2001年7月起)